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中药地龙的药理作用(二)地龙有效成分B1的降压作用和毒性

    王继光,郭■,吴琴芳,孟富敏,张培棪

    <正> 在第一报告中,我们的主要结论是:(一)经动物实验,地龙酊确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特点为逐渐和持续的而非急剧的降压作用。(二)根据实验的初步观察,其中所含降压成分,除赵、张、朱氏(1937)自广地龙中提出的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外,似尚含其他有效物质。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降压有效成分,我们开展了本文的实验。

    1960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龙中降血压有效成分的研究Ⅰ.降血压有效成分的分离

    黄文魁,陈瑾

    <正> 一、引言早在1937年,赵承嘏等自地龙中提出次黄嘌呤,认为是降血压的有效成分。为了核对他们的工作,首先将地龙中含有的次黄嘌呤用氯化汞沉淀法除去之后,再进行药理实验,并以纯粹的次黄嘌呤作对照试验,结果发觉:除去次黄嘌呤后的地龙浸取液仍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并且效力远高于次黄嘌呤。这说明:地龙中确实可能含有未为前人所认识的降血压成分,根据数次试验的情况估计,有效成分系水溶性物质,对热对

    1960年03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州地区2772例肿瘤的统计分析

    <正> 1958年大跃进以来,全国多数城市相继对肿瘤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惟有兰州地区尚缺乏这种材料,为了补上这个空白,我们将兰州部队总医院和兰州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历年来所作的活体组织检查材料中的肿瘤作了综合统计分析,现提出报告以资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统计应用22000例(军总医院10000例,1951.6—1958.3.兰医病理12000例19

    1960年03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抗噎丸”对实验性肿瘤生长影响进一步观察报告

    <正> 在我院1959年第四期学报中,报告了临床应用“抗噎丸”治疗食道癌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报告了“抗噎丸”对实验性肿瘤艾氏腹水癌和腹水肉瘤的生长呈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肯定其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抗噎丸”对艾氏腹水癌(皮下型)及S180的体内法,半体内法以及局部涂药法的实验治疗观察。现将体内法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960年03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归草制剂的临床实验和观察(一)当归叶浸膏片对疗281例痛经,月经不调和闭经等治疗的初步总结

    <正> 一、绪言当归为中医妇科圣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列神农本草经中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论当归曰“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又曰当归主治、“妇人百病,月经逆行,室女经闭,妊娠胎动……”等。近代有关当归临床应用的观察,亦颇有人,。杨大望等(1948)曾试用当归于痛经患者129人,先后凡257次。证明有效。其中完全无痛者,疗效达50%以上,疼痛减轻者在24%以上。长期服用,可促子宫发育,并无

    1960年03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脑皮层机能改变对针灸止痛作用的影响

    <正> 根据本教研组一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针刺内庭穴对电击家兔中隔有抑痛作用,本教研组曾用电针刺激小白鼠的坐骨种经,发现小白鼠的自由运动减少,阳性条件反射建立减慢,故认为这些结果可能与皮层抑制过程的加强有关。另一实验表明,电针刺激小白鼠的坐骨神经对其尾部防御反射确有抑制作用;而用冰冻法消除大脑皮层的

    1960年03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协作治疗急慢性肾炎初步疗效观察

    刘星元 ,查国科 ,谢惠伯 ,张汝翼 ,赵怀玉

    <正> 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促使中西医团结一致,在临床上共同协作,一切从病人出发,以保障人民健康。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数千年来的宝贵遗产,是中西医共同的光荣任务,取长补短,

    1960年03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大量出血192例分析报告

    赵怀玉,李新伟,邝耀中,刘振坚,王永铭,宋焕章,杨英福

    <正>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量出血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Charles 等②在253例上消化道出血中统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占71.5%,国内潘氏③等报告占48%多。临床表现为大量呕吐咖啡色或紫黑色血块,排出柏油样大便;以及其他出血征候群,常为该病造成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1954年1月到1959年6月,五年半中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出血住院患者共132例占同时期住院总人数17602人的0.75%

    1960年03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部份切除术

    史成礼,陈世谋

    <正> 自C(?)erng 氏1887年第一次作了肾部分切除以后,许多学者相继应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某些肾的局部病变①,(Tillmen,Tutffier,Paoli 及Bardenhener),但由于当时条件及病例选择不当,如晚期肾结核和恶性肿瘤为主,因之术后发生创口感染形成尿瘘,继发性出血及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等,效果不良,这个手术的评价很快被降低或摒弃不用②。但是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应用,麻醉及手术技术的改进,严

    1960年03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鱼心脏活动的反射调节报导Ⅰ:肠系膜和小肠感觉纤维的刺激对心脏的反射性影响

    И.М.Родиоиов ,张经济

    <正> 作者曾经研究鱼类心脏的反射性调节,鱼类仅仅具有一种传出神经支配——迷走神经,在文献和人类的资料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紧张性抑制在鱼类并不存在。在刺激小肠感受器时出现心脏活动的抑制或加强次决定于传入纤维刺激的强度。

    1960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结核病灶清除术

    史成礼,陈世谋

    <正> 近年以来肾结核的手术治疗已有新的进展,如肾造瘘术,肾部分切除术等,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不同患者的具体要求,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德人Staehler 氏首先应用空洞切开术(Cavernotomy 或称Speleotomy)于临床,法人Aboulker 氏亦相继应用此法而获得成功。对局灶空洞型肾结核的患者来说,是在肾部分切除术方法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今年以来,我们亦采用了肾结核病灶清除术将空洞切开

    1960年03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灰菜日光性皮炎57例分析报告

    <正> 一、前言早在一九一七年,灰菜日光性皮炎就为Matignon 氏所注意。其后Martin 氏在一九二五年报告过五例①。于光元氏在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七年先后报告过十六例,其中一例是因在烈日光下拔灰菜而发病,其余各例均是因吃灰菜、苋菜于烈日下工作后发病②。一九五六年五月魏朱二氏连见二例皆因吃灰菜经烈日照射后发病③。姜兴隆氏于一九五八年五至六月间共观察了三十多例,都是在吃灰菜后二至十六小时内受日光照射发病的④。姚样福等氏于一九五八年四至七月,在临床上共遇到灰菜日光性皮炎七例,

    1960年03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常见的两种口炎

    张博元

    <正> 前言:口炎的拉丁名Stomatitis,此病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几乎在门诊工作中每天都能遇见,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的口炎:(1)文生氏口炎(Vincents Stomatitis)俗称牙疳;(2)鹅口疮(Moniliasis)又名雪口病,我科从1958年到目前一年多的时间内以上两种口炎共有104例,其中文生氏口炎81例,念珠菌口炎23例。

    1960年03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输入异型血液后引起的溶血反应

    贺志镜,田贵祥

    <正> 输血疗法近几年来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的确由于输血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但是一旦误给患者输入异型血液将会产生极坏的后果,甚至会牺牲生命。近一年来我院共输血2100人次,在四个患者身上错误的输入异型血液达6次,其中有一人连输3次。输错血后虽然经过及时抢救,挽回了病人的生命,但给病人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颇为沉痛,所以愿将这四个病例加以介绍希在这方面引起同志们的警惕。例一:梁××,男性,27岁。1958年10月30日因溃疡病住我院内科。一个月后,见

    1960年03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号冬眠合剂对肝功能的影响

    田贵祥,周崇德,惠荣贵,赵国瑞,王春桂

    <正> 一号冬眠合剂在冬眠疗法于强化麻醉中应用颇广,合剂中的几种药物都是在肝脏中破坏,因之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就颇值得注意.我们为了阐明这一问题,从1959年11月—1960年7月在使用该合剂的50例手术患者中进行了肝功检查。兹将检查结果汇报于后。检查方法我们将冬眠合剂以术前药的方式给予,即在术前一个半小时给患者肌注一个单元的

    1960年03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疗患者中101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陈化民,陈润芳

    <正>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关节疾患,病程缓慢、顽固,经常复发,常可合并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尤其在我们国家大规模地进行资源勘探与基本建设之际,由于广大人民不避雨露风霜,在忘我的劳动中,受凉和受潮湿的机会也就相对地增加。加上这种疾病目前还无绝对可靠的预防措施,治疗也没有特效方法,所以对劳动力的影响和国家建设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疗法,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责无旁贷的。我院自1959年设立理疗科以来,截至今年六月为止,一年来所收治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和作过系统的物理治疗者共有101例,兹分析报告如下:

    1960年03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州小儿伤寒、副伤寒300例临床分析

    张克信,龚业纯,章世桢,黄宝润

    <正> 伤寒症是由于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关于小儿伤寒临床分析,近年来国内各地相继报告,1931年杜氏报告成都小儿伤寒病,51年刘氏报告69例,梁氏报告长沙伤寒104例,余氏报告上海儿童伤寒229例,58年吴氏等报告小儿伤寒461例及毕氏报告961例,说明伤寒在儿童感染中占重要地位。

    1960年03期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症

    邝耀中

    <正>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症系临床上一种稀见疾患。此病首先于1902年由Gilbert 氏发现,当时称之为单纯性家族性胆血症(Cholemia Simple familiale)。继此国外文献陆续有关于此症之报导,但命名繁多,各据己见,极不统一。如有生理性血胆红质增多症(physio logical hypcr bilirubinomia),体质性肝脏机能不全症

    1960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温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动物实验

    <正> 1958年我们在低温麻醉下做了一例肺动脈办切开术的动物实验,虽已成功,但由于我们的暮气大,未能继续进行。直到1960年3月,在大搞安全无痛院与良好服务运动月的基础上,党委亲自领导,组织院内有关人员成立了心内直视手术研究小组,立即展开了动物实验。由于动物(狗)的来源缺乏,至8月底在低温下仅做了15次心内直视手术,总结如下,并似于最短期间将此经验应用于临床。

    1960年03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癌诱发过程中早期肝内过氧化氢酶变化的初步观察

    <正> 罹患肿瘤时,机体与肿瘤组织内的酶活力常有改变。一般说来,如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等氧化酶减少,而还原系统的酶增多,Brahn(1916)最早报告人类因各种肿瘤而死亡的,其肝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以后Greenstein,Jenrette,和White 等研纯大鼠和小鼠各种肿瘤时肝内各种酶系统的改变,发现无论是肝脏肿瘤或其他部位的肿瘤,无论是移植性的或自发性的肿瘤,其肝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

    1960年03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脊髓半横切对胃经痛觉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正> 针刺具有止痛作用,在临床上己代替药物麻醉进行手术。本教研组过去的研究亦证明针刺有抑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这种作用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当施行腰椎麻醉及脊髓横切后,针刺的抑痛作用即行消失;如仅胸部脊髓半横切,则同侧内庭穴的刺激不再有抑痛作用的现象,但对侧的仍然存在。在另一实验中见到破坏一侧下丘脑也有如上的效果上述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胃经的循行途经与脊髓有联

    1960年03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祖国医学在胚胎学方面的贡献

    侯家骥

    <正> 祖国医学中虽无胚胎学的专著,但对人体发育和姙娠等现象注意极早。在许多古代文献如易经、诗经、尔雅、说文等书中,己有关于姙娠和胎产的片断记载.其后,在历代的医学著作中,对胚胎发育问题均有许多正确的观察和描述,对姙娠和人类发育的动力和机转等问题,亦均有合理和系统的论点。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中,对人类

    1960年03期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研究简报——针刺(内庭穴)止痛作用传入神经的分析

    <正> 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已多次证明针内庭能引起胃经所经过的皮肤区域的止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种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其传出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但是关于针刺内庭引起止痛作用的传入神经,还没研究的报告,有的学者在研究针刺足三里对小肠运动的影响研究中,证明切断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并不能消除针刺

    1960年03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介绍一种新的网状纤维和结缔组织联合染色法

    曹纯菴

    <正> 网状纤维和结缔组织染色法,在日常工作中都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染色方法也很多。一般观察网状纤维时,只采用网状纤维染色法。但对结缔组织则需另采用别的染色法。我们为了弥补上述缺陷,经过多次试验和逐步地改进,终于摸索出了一个简便可用的染色方法,即在同一张切片上能显示出网状纤维与结缔组织纤维,同时效果较为良好,还可长久保存。

    1960年03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