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饲服聚丙烯酰胺动物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观察

    裴正礼;

    本文对饲服 PAM 的7例大白鼠和饲服 AM 的3例小白鼠坐骨神经内有髓鞘轴突的超薄切片的观察结果如下:(1)神经微丝的数量增加,微丝的直径(11.3nm)接近正常但偏粗。(2)线粒体形态出现多样性变化,以同一线粒体内既有肿胀又有固缩最引人注目。(3)轴突内出现具有界膜的糖原体。(4)髓鞘折皱、板层分离和溶解。(5)光滑膜小泡(SER)数量增加。上述主要超微结构的形态变化,从形态学上支持 AM 中毒机理的“能量代谢障碍说”。

    1986年03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甘肃分会于1986年3月21日正式成立

    高秉仁;

    <正> 本分会由在兰省级医院胸外科专家发起,召集全省同行经充分筹备而成立。会上,传达了全国胸心血管学会1985学术会议的精神及胸心血管外科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肺癌、支气管、纵隔、食道疾病和胸外伤、先天性、后天性心脏外科治疗的进展情况。会议还拟定了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加强联系,交流信息,以多种形式开展学术活动,业务上加强协作,并提出

    1986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州及定西地区新生儿先天畸形的调查研究

    袁宝珊;张新文;王晓云;牛静萍;尹立红;荔志云;王静;范秀琴;

    本文报告了兰州市和定西地区1984—1985年住院出生的14.214名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先天畸形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物理检查的方法。调查结果,新生儿先天畸形发生率为6.40‰。定西地区(11.59‰)高于兰州市(5.69‰)。农民(12.39‰)高于工人(4.60‰)、干部(4.02‰)和科教医护人员(4.91‰)。先天畸形的主要类型是神经系统畸形(无脑儿、脑积水、脊椎裂),其次是四肢颜面畸形。文中讨论了先天畸形与母亲年龄、职业等的关系。

    1986年03期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肢体肉瘤的治疗进展

    覃见效;

    <正> 以前,肢体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的预后是很差的,常需行截肢术。近年肢体肉瘤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软组织肉瘤术后五年存活率达70~80%,骨肉瘤达50~60%;而且有些病例可保留肢体,局部复发率与截肢者相近,小于10%。这些进展与病理学、放射诊断、化疗、放疗等方面的进展有关。例如病理分类进一步完善。放射诊断方面,CAT(计算机体层 X 线照相)的应用,对肺转移瘤的发现率较 X线胸片、X 线体层照相分别提高30%和10%。CAT 扫描能确定肿瘤的三维空间

    1986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归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

    杨庆利;朱玉真;朱文华;张培棪;

    当归 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为伞形科植物,是一味常用的具有活血祛淤及养血补血等作用的中药。我们对当归茎叶挥发油(简称当归叶油)、当归根挥发油(简称当归根油)、当归根挥发油中性部分(简称根油中性)、当归根挥发油酸性部分(简称根油酸性)以及当归总酸等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归叶油、当归根油、根油中性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采用三种不同的镇痛实验证实,当归叶油、当归根油、根油中性对醋酸所致的小白鼠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并能提高由热、电刺激所致的小白鼠痛阈值。平滑肌实验表明,当归叶油、当归根油、根油中性、根油酸性及当归总酸对豚鼠离体气管没有影响,对由 Ach 和 His 引起的离体气管基线上升同样没有影响;但对豚鼠离体未妊子宫肌条有兴奋作用,可使收缩幅度增高,频率增加。实验还证明,当归根油、根油中性可降低麻醉犬血压及血管阻力;根油中性对由 Pit 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1986年03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猫交感颈上节和腰1—5节前神经元的脊髓内起源

    程彦斌;冯慎远;

    逆行溃变法观察了7只猫颈上和腰_(1-5)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脊髓内的分布,镜检了 C_8—L_3脊髓灰质内的五部交感核(ILp、ILf、IC、ICpe、IM),共检出变性细胞1358个。颈上节前神经元位于 C_8—T_6同侧半脊髓内,T_1—T_3为其主要的支配节段。腰_(1-5)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 T_9—L_3双侧半脊髓内,T_(12)—L_2为其主要的支配节段。探讨了各群交感核团对颈上和腰_(1-5)节的分布律。

    1986年03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粒细胞减少与癌治疗

    覃见效;

    <正> 癌症及其治疗中常伴粒细胞减少症(GCP)。非髓性白血病常伴发 GCP。更常见的是,癌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后发生骨髓抑制和 GCP,除了粒细胞减少外,白细胞的趋化性、吞噬功能、杀菌力发生障碍。癌的治疗中,一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长春新碱、鸦片类等能抑制粒细胞边集和吞噬活动。白血病儿童颅部和脊髓照射可降低白细胞的杀菌力。单核一巨噬细胞(Mφ)除具吞噬功能外,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也起着作用。皮质类固醇可使 Mφ减少和杀灭霉菌和分枝杆菌的能力降低;使 GCP 患者的细胞吞噬功能进一步障碍。某些癌症如淋巴瘤可影响 Mφ的趋化性和杀菌力。Hodgkin 氏病常伴细胞

    1986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猫中缝核簇向嗅前核的投射—HRP 逆行标记法研究

    何烨;白德成;方园;

    用 HRP 逆行标记法,对猫中缝核簇向嗅前核的投射进行了研究,观察、分析了起源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发现中缝核簇——嗅前核投射起源于脑干吻侧的中缝背核、中央上核、中间线形核和吻侧线形核,其余中缝核与嗅前核无直接上行联系。RD 内的标记细胞多为梭形和多极细胞,位于核的中间部,集中于核的中、吻段、尾段极少。CS 内的标记细胞呈卵圆形,位于核的中线区,只分布于核尾段。LI 和 LR 内的标记细胞形态多样,标记细胞散布于 LI 的全核,在 LR 内只出现于同侧核,且靠腹侧分布。

    1986年03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钼靶X线检查对婴幼儿佝偻病分期与疗效判定的探讨 附(1555例分析)

    逯志超;刘筱坤;何敏贤;阳家媛;戴庆美;魏忠厚;白霞;赵峰;贾荣珍;

    <正>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对小儿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根据1978年全国统计资料,西北地区患病率仅低于内蒙和东北地区,1982年我科对3岁以下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调查,佝偻病患病率为64.2%,而门诊病人为75%左右,因之积极开展对佝偻病的防治工作,在兰州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儿科于1983年元月起,开设了佝偻病防治专科门诊,除大力宣传佝偻病的一般防治知识外,固定专人门诊,并建立详细观察登记表等。除临床检查外,并摄右腕关节 X线片,我院所用软 X 光机,为湘仪 Rx——

    1986年03期 42-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诊断1120例

    石嘉环;李玉梅;

    <正> 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因夫妇血型不配合,通过遗传影响子代,造成母儿血型不合,由血型抗原免疫而致,可引起流产、死胎、水肿胎儿及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者死于心衰或核黄疸,幸存者常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溶血病不同于其他遗传病,只要开展产前诊断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资料和方法

    1986年03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病因分析

    关梅玮;逯志超;宁淑敏;刘尚武;

    <正> 小儿心律失常临床多见,每个年龄组心律失常发病数,以及心律失常的病因与成人不尽相同,现就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病因进行统计分析如下。一、资料来源本文收集了自1975年至1985年我院儿科资料齐全的心律失常394例,加以统计分析。二、结果1、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数394例小儿心律失常的相对发生率见附表。其中激动起源异常227例,占57.6%;传导异常167例,占42.4%;各种心律失常中以早搏最多见共156例,占

    1986年03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佛智能发育筛查法对兰州1360名正常儿童测验结果报告

    刘筱坤;逯志超;朱宝权;宁淑敏;戴庆美;贾荣珍;蒋维国;张捷梅;徐桂莲;孙淑梅;

    <正> 丹佛智能筛查法(简称 DDST)对0~6岁小儿能早期发现发育异常情况,在儿童保健工作中有重要作用。此种方法己为许多国家采用,并在我国上海及北方六市(北京、西安、沈阳、大连、哈尔滨、佳木斯)正常儿童中行再标准化。我们在1985年7~12月对兰州市1360名0~6岁体格健康儿童用 DDST 进行了筛查,现将筛查结果报告如下:资料来源和方法一、资料:筛查对象为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中的健康儿童1360

    1986年03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苯丙酮尿症8例报告

    倪才贤;张克信;章世桢;

    <正>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可以治疗的先天性代谢障碍病之一。但于生后如不及早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都会引起智能发育障碍,常成为痴呆,给家庭造成不幸,给社会造成负担。现就我科于82年9月以来遇到的8例,综合报告如下,以供防治研究本病的参考。1、一般资料 8例中男5例、女3例,就诊年龄为1(3/12)岁至6岁(除1例6岁外,余均在3岁以内)。父母籍贯,4例

    1986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免疫酶标法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早期诊断的临床观察

    周玉莲;徐素梅;吴妙灵;

    <正> 轮状病毒腹泻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原学的诊断过去使用电镜检测,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而且设备昂贵,免疫酶标法(ELISA)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直接检查小儿腹泻粪便中的轮状病毒始于1977年。我科采用兰州生物所研制的轮状病毒酶标盒,对46例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与电镜观察结果进行对照。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984年10~12月收集2岁以内腹泻病儿的粪便标本,用 ELISA 和

    1986年03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州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骨龄研究

    刘筱坤;逯志超;朱宝权;戴庆美;崔天玉;阳家媛;魏忠厚;李忠科;赵峰;

    <正> 当前骨龄已被广泛用于评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成熟程度,预测成年身高,估计女孩月经初潮年龄以及判断某些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指标。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骨龄研究,全国各地陆续已有报道。但西北地区尚未见到有关资料,为了了解兰州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骨龄的正常标准,以及儿保工作的实际需要,我院儿科与放射科于1984年5月共同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对象及方法对象:选择出生并生长在兰州地区18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共1140名,男女各半。分38个组,各年龄组观察人数

    1986年03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六例临床及实验观察

    洪曼丽;黄宝润;杨明巧;陈景运;王伟;叶宝生;

    <正> 1972年 Dekeyser 等首次报告在胃肠炎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ia jejuni)以来,国内于1980年上海进行了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细菌学和临床研究。嗣后少数省市相继报道。为了解我兰州地区空肠弯曲菌肠炎发病情况,我们于1983年4月起,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现将经粪便培养分离证实为空肠弯曲菌肠炎六例的临床及实验观察报道如下:材料方法与结果一、病例来源:1983年4月至12月,1984年6月至12月期间,儿科腹泻住院患

    1986年03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1例长期发热患儿病因分析

    马怀亮;刘逢举;

    <正>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代偿性反应,短暂的体温波动,对身体无碍。但若发热过久,如两周以上或更长或体温波动太大,使体内各种调节功能失常,则可影响身心健康。因长期发热在临床上甚为常见,兹就本组61例的病因作一分析,以供参考。一、病例选择(1)凡腋温大于37.5℃且持续两周以上者。(2)除原发病外,夹杂或合并其他感染者不包括在内。二、一般情况体温在37.5~38℃者21例,38.1~

    1986年03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olt-Oram综合征一例

    宁淑敏;刘筱坤;逯志超;

    <正> 患儿,女,5岁,因支气管肺炎入院。第一胎第一产,生后易感冒,体力差。父母非近亲婚配。双亲及一妹均健康。家族中无遗传疾病史。体检:体重18.5公斤,身长96厘米。发育一般,营养欠佳,无紫绀。左胸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界轻度向左侧扩大。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Ⅳ级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心律齐,心率100次/分。双肺可闻及散在中小水泡音。肝大肋下3 cm,剑下4 cm,边缘钝,质中硬。脾未触及。左手拇指纤细形似小手指(图1),无对掌

    1986年03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例临床分析

    李其文;汤文章;吴纬;罗文翰;魏明珠;李茂欣;高林;

    <正>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简称甲减),系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理效应不足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本文报道近五年我科收治的甲减20例,简要讨论其诊断分型和治疗。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男7例,女13例。发病年龄8~54岁,其中10岁以下2例,21~30岁1例,31~40岁6例,41~50岁6例,51~60岁3例。病程最短一个月,最长达10年,平均6.2年。二、病因:计有垂体单—TSH 缺乏,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慢性淋巴性甲状腺

    1986年03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附20例报告)

    王浩烈;张祥生;蒲兴海;朱秋泉;

    <正> 肱骨外科颈位于松、坚质骨相邻之处,常易发生骨折,其特点是复位后较难固定。老年患者骨折愈合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往往较差,甚至在较长时期内不能完全恢复而成为“肩凝症”。我们自1982年2月起,采用了闭合穿针内固定的方法,先后共治疗20例,初步体会具有方法简便,固定可靠,并能早期活动肩关节等优点,是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现将处理方法、结果与体会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

    1986年03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疾病钼靶影象与病理基础对照分析研究

    石峰;昔建刚;

    <正> 我科摄乳腺钼靶片900余例,现对获得病理结果的175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资料及分析一、年龄:175例患者年龄13~79岁,26~55岁者居多,占80.6%。三、乳腺癌及良性肿瘤的钼靶 X 线征象乳腺癌根据其生物特性和周围组织的改变,呈现形态不同的边缘毛剌状的肿块影(图1、4),或有清晰的砂粒样钙化二、乳腺疾病分类:本组病例经手术标本切片检查或乳腺肿物穿刺组织涂片检查获得病理结果,其中乳腺癌53例,乳腺良性肿瘤80例,乳腺增生症16例,其它病变26例,分布如下:

    1986年03期 77-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癫痫持续状态173例临床分析

    王为民;张训初;

    <正> 癫癎持续状态(Epilepsia status.ES)是神经科急诊,死亡率高,需要立即诊断处理。我科自1960年元月至1983年3月收治173例 ES,占同期住院癫癎病例742例之23.3%,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分析ES 是指癫癎发作持续或频繁到足以形成一种固定而持久的癫痫状态。本文病例均为一次癫痫发作在30分钟以上,或各次发作之间意识不清醒者。一、性别与年龄;男103例,女70例。男:女=1.47:1。年龄最小50天,最大

    1986年03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甲亢并发重症肌无力及周期性麻痹20例

    赵玉元;王克明;薛镇西;李铁钧;

    <正> 我院从1960、1至1985、5月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08例,其中16例并发重症肌无力,4例并发周期性麻痹,现报告如下:本组20例,占同期甲亢手术的6.4%,其中重症肌无力占5.19%,周期性麻痹占1.3%。重症肌无力组中男2例(12.5%)、女14例(87.5%)、男与女之比约为1:7、年龄为21~52岁、平均年龄36.3岁,病史0.5~2.5年。周期性麻痹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1、42、42及47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1~3年。

    1986年03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再植移植牙齿十例

    曹炳成;

    <正> 牙齿再植与移植国内近年已有报道,现将数年来治疗的十例再植与移植牙报道如下;病例报告病例1、张某、女、10岁、1981、8月28、碰掉左上颌1,29日上午10时来院就诊,牙齿完全离体15小时。即刻将离体牙行倒拔髓,汞合金全根管充填,局麻下清理牙槽窝,将处理过的牙再植于原位固定。随访五年余,牙齿牢固,切削,咀嚼功能正常。病例2、吴某、男、31岁、1983、10月12日、以右下颌7残冠反复发炎,龈瘘治疗不愈要求拔牙,右下颌8无对(牙合)牙,

    1986年03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黄汗证及其治疗

    刘东汉;

    <正> 对《金匮要略》中关于黄汗一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脉象及治疗等,以个人之所见,提出下列体会,供同道参考。一、黄汗的病因病机:黄汗一证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第3条“……。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2条“……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原文说明黄汗证的病因与汗出入水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患者多因表虚,寒湿乘虚而入,寒湿外淫形成水湿内阻。寒与湿相搏结,流滞肌肤关节,阻遏卫阳不能外达,郁久伤及营分,迫邪外出,故黄汗出。肺合皮

    1986年03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30例疗效观察

    柳锐;

    <正> 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是高发而难治的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其感染率高达10~30%。目前国内外仍缺少有效的抗病原治疗药物。近年来国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我院传染科自1983~1985住院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0例急、慢性乙肝同时设25例做为对照。治疗后在改善症状,肝功能恢复以及 HBsAg 滴度下降,HBeAg阴转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有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治疗组急性乙肝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30岁9例,43岁1例,病程

    1986年03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王镜;

    <正>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多样性异常增生性疾病,骨髓出现不同程度的造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外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以不明原因的贫血或粒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为其突出表现。骨髓造血细胞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个系列的细胞质与量的变化,故称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目前对其分类、命名、发病机理、转归等仍有不少争议。1982年法、美、英一小组血液病工作者协作组(简称 F A B)对 MDS 的概念性行修改、充实,受到世界血液界广泛重视。随之诊断为 MDS 的病例日渐增多。本文就有关

    1986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霉烷砜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进展

    李天锡;

    <正> 多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的抗感染抗生素,在长期使用中,导致致病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据1981年11月在日内瓦由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十二国专家会议上指出,近年来,由于微生物耐药能力增大,有些国家的医生将无法再用抗生素去治疗更多的疾病,如青霉素在有些国家内己不能治疗肺炎及淋病等疾病,其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耐药菌产生能催化β—内酰胺抗生素水解的一种β—内酰胺酶,以致用

    1986年03期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胃癌二例分析

    普长生;赵怀玉;王世栋;谢宝太;

    <正>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瘤样增生病变,因病变内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而得名。近年时有报道,临床上并不罕见,有时易误诊为胃癌或慢性胃溃疡。现将我们最近误诊的2例,结合文献复习小结分析如下。例1男性、36岁、间歇性上腹部钝痛伴返酸10年,加重8个月。1982,7,25入院。既往体健,无明确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上腹部轻压痛,余未发现异常。化验:Hb14g,WBC10700,N57%,

    1986年03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小肠肿瘤六例报告

    李国祯;任登先;严祥;武国祥;任宝珍;王克明;李铁钧;

    <正> 原发性小肠肿瘤颇为少见,据报道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5%。本病发病隐袭,无特异临床表现,因而常被忽略,易造成延误诊断,所以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76~1984年所见6例肿瘤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者47岁,发病在20~40岁占4例,40岁以上2例。病史最短10天,最长者1年余,其它4例均在1~4个月。6例全部误诊,术后确诊小肠淋巴瘤1例,

    1986年03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混合结缔组织病三例

    杨伟然;

    <正> 结缔组织病是一种免疫复合体病,它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皮病(PSS),皮肌炎(DM)或多发性肌炎(PM),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此外,也有人将白塞氏综合征,韦格氏肉芽肿,干燥综合征等归入结缔组织病的近缘疾病。1972年 Sharp氏将临床上表现有类似 SLE,PSS 及DM 各种症状混合存在,但无肾脏损害,荧光抗体检查为高滴度斑点型,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一种病,命名为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由于 MCTD

    1986年03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疟疾一例

    王安泰;

    <正> 先天性疟疾(Congenital malaria)临床较少见,四十多年来我国可查阅到的文献记载约35例左右。我省尚未看到文献报道。它非蚊虫传染,而是经母体血液传至胎儿,生后疟疾发作。苏联报道在某地区发病率占32.2%。现将我科发现1例报道如下;患儿刘某,男,30天,汉族,河南籍,住院号;2362,兰州炼油厂家属。主诉;发作性高烧四周,皮肤发黄半月。第二胎,孕8个月时早产,出生体重2.5公斤,母乳喂养,第六天脐带脱落。生后第

    1986年03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驱蛔灵引起溶血性贫血一例

    陈萱萱;武慧兰;

    <正> 由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报道甚多,驱蛔灵引起者少见,我们遇到一例报道如下:黄某,女,14岁,中学生,1985,10,8入院。患者一个月前服驱蛔灵八片,二天后发现面色轻度发黄,仍能上学,以后渐感头晕、乏力、纳差、恶心,入院前七天尿呈茶色,黄染波及全身,出现眼睛疼、腰疼以至不能下床活动,我院门诊查血红蛋白6.4g,红细胞110万,网织30%,白细胞9.900,分类正常。以溶血性贫血收住院。体检:T37℃,P108/次,口唇苍白,

    1986年03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乙状结肠扭转合并肠坏死采用Ⅰ期肠切除吻合一例

    何健;薛镇西;

    <正> 患者女性,44岁。因腹张,阵发性腹痛三天,以肠梗阻急诊入院。入院前一天夜里腹泻4~5次,每次便出少量血性液体。二年前因“乙状结肠扭转”在当地医院行“扭转复位”“肠系膜折叠缝合术”。二年来时有腹痛发作。体查:T38.3℃,P90次/分,BP110/80。急性重病容,面色苍白,不能平卧。腹部高度膨隆。拒按,全腹压痛,尤以左中上腹为甚。腹肌紧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震水声(+),肠鸣音极弱。化验:WBc42800,N94,L5,Co_2CP29.15VoL%。腹部 X线透视:左右腹部肠腔积气,明显扩张,

    1986年03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伤性心肌梗塞一例

    雷仁义;

    <正> 心肌梗塞绝大多数病例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由外伤所致的很少见。我院在1980年遇见一例报报如下:患者,男、24岁。于1978,12,11,因斗殴被人用钝器戳伤左侧胸部及肩背部被送当地医院。当时患者神志不清,心音极微,心率136次/分,血压50/30mmHg,左胸部叩诊成浊音,呼吸音消失。立即左侧胸腔诊断性穿剌,抽出血性积液。在输血补液积极抢救休克的情况下,急送手术室,全麻开胸检查,见左胸腔积血2000ml。探查左肺无损伤,前纵隔心包前上方有一血肿,清除血块,可见与

    1986年03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圆韧带巨大平滑肌瘤一例

    王秀华;

    <正> 子宫韧带肿瘤发生率极低,且韧带肿瘤多数较小,现将临床上遇到的一例圆韧带巨大平滑肌瘤报告于下:患者43岁,女,已婚、于1982,12,8日入院。主诉腹部增大三年,近一年增长迅速并伴心慌、气短、纳差。月经正常,16岁结婚,孕12产12。体查: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40/90,心肺正常,腹部高度膨隆似双胎足月妊娠大,腹围116cm,全腹为一巨大囊性肿物所占,张力大。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盆腔为此巨大肿物充填,子宫扪不清。化验

    1986年03期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脊髓外肿瘤误诊为腹部外科疾患二例报告

    陈广迪;

    <正> 脊髓外肿瘤并非少见疾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本病早期缺乏特征,有些人又不能直接就诊于神经科,以致延误诊断,直至发生截瘫方能确诊,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单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椎管内肿瘤临床报告甚少,国内仅见3例报告,2例误诊为阑尾炎,1例为腹痛,2例为髓外肿瘤,1例为髓内肿瘤。现将曾误诊为腹部外科疾患二例脊髓外肿瘤报告如下。例1,男,60岁,因下腹痛,大便困难三个月,于1981,3,21以“腹痛待查”收入普外科。患者于住院前三月无任何诱因,自觉全腹疼痛伴有大便困难。住

    1986年03期 12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抢救急性安眠药、安定药中毒18例

    薛兆谱;窦玉安;朱仲德;

    <正> 近两年来,我们抢救各种急性安眠药、安定药中毒18例(女13例,男5例),年龄17~59岁,均为误服中毒。服安定中毒11例,服30~200片(每片2.5mg);服安宁3例,服80~250片(每片0.2g);服苯巴比妥2例,服70~150片(每片0.03g);服利眠宁100片(每片10mg)1例;混合服巴比妥50片(每片0.3g)、安宁100片(每片0.2g)1例。18例中毒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全部病愈出院。一、主要临床表现神志深昏迷1例,中度昏迷6例,浅昏迷5例,昏睡6

    1986年03期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腹腔妊娠处理胎盘剥离大出血二例体会

    高云荷;

    <正> 例1刘某,22岁,因闭经5月余,腹疼1月加重4天,阴道流血1天,于1984,6,2急诊入院。停经2月时有轻微腹疼,停经4月感胎动,此后经常腹疼。4天前腹疼加剧伴头晕当地疑“死胎贫血”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3C、脉搏130次/分,血压110/60。重度贫血貌。二尖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肺(一)。腹膨隆,下腹可触及一如孕6~+月子宫之肿物,质中,压痛明显。胎体胎心不清。妇查:宫颈朝后,质中,宫口闭。子宫轮廓不清。Hb

    1986年03期 13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课堂教学中板书、板图的体会

    刘德山;

    <正> 板书即黑板字、板图即黑板画,这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板书、板画虽常不被注意,似乎算不上什么教学方法上研究的课题,但它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检验教师是否认真备课的一个方面。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着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最关键而且直接起作用的一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有如攀登高山一样,越高越难。要达到教之上乘、自由驾驭炉火纯青的地步,

    1986年03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法改革的探论

    薛保善;

    <正> 由于我国“四化”建设和当前农村城市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到处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现象,特别缺少既精通某一专业又能熟练掌握一种外语的专家。随着改革和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将越加严重。为了使我们的外语教学工作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在多年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践基础上近年来在对大学生、研究生进行英语

    1986年03期 135-13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蜡切片明胶镀银染色显示神经胶质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方法

    曹纯庵;

    <正>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Heitzman氏改良的 Warthin-Starry 氏法显示神经纤维组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对它做了改进,在改进后效果明显提高。现将我们改进的方法报告如下:一、试液的配制方法1、枸橼酸溶液:1%枸橼酸水溶液 20滴蒸馏水 100毫升此溶液将蒸馏水的 PH 调整到 PH4.4效果更好。2、硝酸银溶液:硝酸银 2克取上述第1液 100毫升3、对苯二酚溶液:

    1986年03期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缔组织简便染色法

    曹纯庵;

    <正> 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很广泛,由它发生的肿瘤和瘤样病变与其它某些组织来源的肿瘸难以鉴别,如纤维瘤、带状瘤、平滑肌瘤和神经纤维瘤相似,用一般染色难以鉴别。所以,须要用特殊染色法来鉴别,才能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现将我们用的染色方法简述如下:一、染色液的配制方法桔黄 G 1克苯胺兰 0.5克酸性复红 1.4克0.5%磷钨酸水溶液 100毫升先将桔黄 G 加入0.5%磷酸钨酸水溶液中混合,然后再加苯胺兰和酸性复红混合

    1986年03期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病例二十三的讨论和分析

    为了活跃学习空气,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在大学生园地专栏内举办病例讨论,欢迎投稿,参加讨论。

    1986年03期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例二十四的讨论和分析

    袁宝珊;

    <正> (病历摘要见本刊1986年第2期119页)从患者病史来看,尽管经常依靠氧气医治其呼吸困难,但是从未发生过紫绀。然而医生不可忽视患者所述的曾接触过有毒气体的历史。由于身体虚弱的病人进行换气试验十分困难,因此出现的一些小的缺陷可忽略不计。这样来看,患者的肺功能是良好的。当吸入室内空气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也是比较高的。这一事实不支持患者存在气体弥散的缺陷,而认为病人存在换气过

    1986年03期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