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伟;王军;魏温涛;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及VEGF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64例甲状腺癌、34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21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的VEGF和VEGF-C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在T_3~T_4组、复发组及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亚型中以乳头状癌为最高。淋巴结转移者的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VEGF和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数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同步增高(r=0.502,P<0.05)。结论VEGF的高表达预示甲状腺癌具有高复发率及高转移率,VEGF可作为诊断和协助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检测VEGF和VEGF-C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2007年03期 No.121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雅娟;王海琳;
目的检测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AI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48例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58例(研究组),取同期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组织43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AIF-1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AIF-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AIF-1呈明显的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在位子宫内膜AIF-1表达与异位子宫内膜AIF-1表达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I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增强,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7年03期 No.12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春霖;赵琳;万麟;齐社宁;
目的研究从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人前脂肪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18~40岁成人皮下脂肪组织中以酶消化法分离得到前脂肪细胞。对分离的前脂肪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前脂肪细胞。结果培养的前脂肪细胞,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增殖、传代快;表达脂肪前体细胞的特异标志aP_2、S-100蛋白;前脂肪细胞自发成脂率低,成脂诱导分化率>95%。结论从人皮下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出纯度高、增殖快、成脂分化率高的前脂肪细胞。
2007年03期 No.12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霄鹏;郭建巍;吕同德;范兰芳;
目的构建生物素原核表达载体,获取同源性、可溶性、高纯度的重组生物素融合蛋白,为生物素的深入研究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从胃癌细胞中提取RNA,经RT-PCR扩增,克隆出生物素基因;用BamHⅠ和HindⅢ对生物素DNA和载体pET32进行双酶切,构建pET32-生物素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通过氨苄青霉素抗性、PCR和重组质粒双酶切筛选重组子转化菌落,经DNA测序及BLAST比对,确认生物素基因序列正确性以及插入pET32质粒的位点和方向;用IPTG诱导表达,Western-Blotting鉴定,用Ni~(2+)金属螯合层析柱纯化重组融合蛋白。结果通过RT-PCR,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的生物素DNA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经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生物素DNA定向插入了pET32质粒。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和纯化目的蛋白。经Western-Blotting'鉴定,所诱导的蛋白为重组生物素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生物素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和纯化了生物素融合蛋白。
2007年03期 No.12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温涛;刘勤江;
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P53和Bcl-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39例确诊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病理标本,按有无神经侵犯分为神经侵犯组(16例)与无神经侵犯组(23例),按有无肺转移分为有肺转移组(11例)与无肺转移组(28例),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P53和Bcl-2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犯组E-cad阳性表达率低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神经侵犯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神经侵犯组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肺转移组E-cad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肺转移组(P<0.05);肺转移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肺转移组(P<0.05);肺转移组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肺转移组(P<0.05)。结论E-cad、P53和Bcl-2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局部侵润、远隔脏器(肺)转移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综合治疗的指标。
2007年03期 No.12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薛全来;李海燕;严祥;郭应芳;王金洋;
目的探讨慢传输型便秘模型中大鼠结肠壁内孤啡肽与结肠动力的关系。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泻剂结肠组20只。建立大鼠"泻剂结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结肠壁内孤啡肽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泻剂结肠"大鼠结肠壁内孤啡肽免疫反应性降低,以近端结肠为主(7.683±1.359相比11.319±1.725,t=7.405,P=0.000)。结论"泻剂结肠"大鼠近端结肠壁内孤啡肽含量减少可能是"泻剂结肠"大鼠结肠动力减弱的因素之一。
2007年03期 No.12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春梅;李敏;
目的研究黏附因子E-cadherin(E-ca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潜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Feu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03例浸润性乳腺癌的E-cad蛋白的表达情况和DNA倍体。结果10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35.0%(36/103),E-cad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组织浸润程度、腋窝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E-cad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率比阳性表达的患者低(P<0.05)。E-cad阴性表达的浸润性乳腺癌多为异倍体癌,E-cad阳性表达的多为2倍体癌(P<0.05)。结论E-cad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倍体分析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2007年03期 No.121 24-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莉;刘文忠;杨蕾;范勇;孙建玲;
目的观察体外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兔骨髓,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观察不同代细胞的生长特性;在第三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以第三代细胞的增殖最快,在ATP存在的条件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MSCs在体外ATP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
2007年03期 No.12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南;李玉民;周斌;
目的探讨bax、bcl-2在梗阻性黄疸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A、B两组,雌雄各半,A组为胆总管结扎组24只,B组为假手术组24只。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将A、B两组再分为3个亚组。所有实验动物均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其中A1、B1组于术后7 d取材,A2、B2组于术后14 d取材,A3、B3组于术后21 d取材。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ax、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动物的心肌组织中可见bcl-2和bax蛋白表达,bax蛋白在梗阻14 d达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而bcl-2蛋白在梗阻21 d达高峰;凋亡指数随bax升高而升高,随bcl-2的升高而降低;B组动物bax、bcl-2表达和AI值极低。结论梗阻性黄疸所致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可能与凋亡程序启动有关;bcl-2和bax可能对梗阻性黄疸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03期 No.12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苏美;严祥;杨东红;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和远端胃食物分布情况以及和胃排空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者饮半流质食物500 mL后,以胃角为界分为近端胃和远端胃,采用实时超声法对27例健康志愿者和16例患者进行近端胃和远端胃即刻、15、30、45、60、90、120 min时面积测定,经计算得到近端胃半排空时间、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和各时间点近端胃和远端胃面积比。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近端胃半排空时间和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13.1±9.9)、(110.9±14.8)min,均较正常对照组的(72.5±24.2)、(84.4±14.8)min明显延长(P<0.01)。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即刻、15、30、45、60、90、120 min时,近、远端胃面积比值分别为2.1±0.61、1.9±0.57、1.9±0.39、1.8±0.37、1.7±0.38、1.6±0.40、1.7±0.44;正常对照组上述各时间点近端胃和远端胃面积比值分别为3.7±1.68、3.4±1.14、3.3±0.93、2.7±0.62、2.6±0.66、2.1±0.69、2.0±0.68;两组相比即刻、15、30、45、60、90、120 min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远端胃食物分布比例异常;与近端胃和远端胃胃排空延迟关系密切。
2007年03期 No.12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武毅;李育合;柳洲;何金友;段泳;
目的为获得高效价的马血浆,选择最佳E型肉毒类毒素免疫原配制比例。方法用3种不同配制比例配制E型肉毒类毒素免疫原,免疫原1、2、3分别为V(羊毛脂):V(液体石蜡):V(精制E型肉毒类毒素抗原)=1:2:6,1:2:3,1:2:2。将24匹马分为3组,分别用3种免疫原按常规法免疫,采用小鼠中和试验方法检测马血浆效价。结果用免疫原2免疫的马匹,马血浆平均效价比用免疫原1、3平均效价提高了36.3%,且马匹表现状况好于免疫原1、3。结论免疫原2的配制比例使用安全、稳定性良好、马匹免疫效果较好,为目前抗毒素生产用免疫原最佳配制比例。
2007年03期 No.121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巧翠;王素芬;
目的研究洛美沙星(LMF)的电化学行为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所推导的电化学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获得了LMF与ctDNA的结合常数(3.61×10~4 mol/L)和结合位点数(1.72),探讨了LMF与ctDNA的结合机理。结论LMF与DNA碱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2007年03期 No.12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勤;马志刚;侯铁军;
目的建立小檗属植物药材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SB-C_(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0.02mol/L KH_2PO_(4-)乙腈系统,线性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12nm(0~12min)、345nm(12~30min),进样量:10μL。结果建立了小檗属植物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以小檗碱峰为参照峰,确立了小檗属植物药材指纹图谱中的8个共有峰,测定了10批小檗属植物药材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很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小檗属植物药材的质量控制。
2007年03期 No.121 51-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慧;邱雯;周素琴;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巴比妥(PB)、苯妥英(PHT)和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8 nm Extend-C_(18)(5μm,4.6mm×150mm),流动相为V(甲醇):V[V(0.1mol/L乙酸钠):V(0.05%β-环糊精)=32:18]=68:32,柱温为室温,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PB、DPH和CBZ分离良好,分离度皆大于1.5;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3802、0.1823和0.1444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4~60、0.2~30和0.2~30μg/mL;回收率分别为97.04%、96.52%和97.09%;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皆小于5.8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2007年03期 No.121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乔华;王婷;梁莉;张晓云;常威;
目的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苦豆子总碱注射液中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方法用YMC-packed ODS-A(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V(乙腈):V(0.05mol/L KH_2PO_3):V(三乙胺)=12:88:0.18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25℃。结果在所确立的色谱条件下,两种生物碱得到很好地分离,标准曲线显示苦参碱、槐果碱分别在5~60μg/mL和2~4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和95.2%,RSD分别为2.2%和1.2%。结论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苦豆子总碱注射液中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测定。
2007年03期 No.12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余静;赵锋;郭雪娅;阎炜;李秀丽;常鹏;张缤;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相关的咳嗽特点及应用卡托普利、氯沙坦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环素F_(1α)(6-Keto-PGF_(1α))的变化,并对卡托普利咳嗽者换用氯沙坦或加用阿斯匹林后咳嗽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心血管病患者598例,分为卡托普利组300例和氯沙坦组298例,观察两组咳嗽发生率及咳嗽特点,对56例卡托普利咳嗽者28例改服氯沙坦,另28例加用阿斯匹林。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用药前后血、尿TXB_2和6-Keto-PGF_(1α)含量。结果(1)咳嗽发生率在卡托普利组为18.67%,氯沙坦组为1.68%。卡托普利组咳嗽者28例换用氯沙坦后,27例咳嗽停止;另28例加用阿斯匹林300mg/d后,21.43%咳嗽消失,25%咳嗽减轻;(2)卡托普利咳嗽者血TXB_2升高.血、尿中6-Keto-PGF_(1α)下降,TXB_2/6-Keto- PGF_(1α)比值增加(均P<0.05);(3)卡托普利咳嗽者,TXB_2/6-Keto-PGF_(1α)比值在改服氯沙坦或加阿斯匹林后下降(P<0.05或P<0.01)。结论血栓素和前列环素变化失衡是卡托普利咳嗽的原因之一。卡托普利咳嗽患者可换用氯沙坦,加服阿斯匹林可增加卡托普利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应用的比例,降低治疗费用。
2007年03期 No.121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淑芳;王海琳;
目的评估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特点。方法对30例宫颈癌患者分别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和二维放疗计划设计,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等参数对两者剂量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与二维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直肠和膀胱的受照剂量及体积明显降低。结论使用三维适形放疗可安全地增加宫颈癌的照射剂量,有助于提高宫颈癌局控率,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2007年03期 No.12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建军;
目的评价多象限水分离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80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用多象限水分离技术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36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为31.25%。随访期间62.5%的病例未出现视轴区后囊膜混浊,并发症为前房渗出物、虹膜后粘连等。结论多象限水分离技术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清除晶体皮质及残留的晶体纤维,预防或延缓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2007年03期 No.12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燕;田迎霞;
目的晚期食管贲门癌性狭窄及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患者,置入国产金属支架后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216例患者均在内镜直视下置入国产金属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改善,所有病例皆能经口进食。因食物咀嚼不细再狭窄发生,食物嵌塞经内镜取出,9例因肿瘤蔓延阻塞支架上口,再置入一支架梗阻症状缓解,3例因食管气管瘘行二次置管。在以后随访中,术后1~6月死亡35例,6~12月死亡40例,13~24月死亡58例,25~36月死亡21例,生存39例,失访23例。结论内镜直视下置入国产金属支架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显著改善晚期癌性食管贲门梗阻及食管气管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2007年03期 No.121 74-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海琳;崔红梅;张彩霞;刘畅;
生殖道癌肉瘤是临床极为少见、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类肿瘤,属于恶性混合性中胚层肿瘤,临床进展迅速,目前治疗以手术辅以放、化疗为主,尚没有统一、有效的化疗方案,预后极差。对4例生殖道癌肉瘤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癌肉瘤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依据。
2007年03期 No.121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爱云;张钲;潘明;张璐;叶涛;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45例ASD患者,分别于封堵术前、术后48h及术后3个月,用超声心动图从血流动力学及左室内径、左室每搏量、左室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偏心率及长短径比值来观察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封堵术后3个月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二尖瓣口血流峰值流速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容积增大(P<0.05),而左室收缩末容积未见明显改变(P>0.05),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增大(P<0.05),左室偏心率及长短径比值均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ASD封堵术后3个月左室容积及收缩功能各指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
2007年03期 No.12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爱军;张呈祥;白小平;许建忠;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部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6年6月施行VATS的21例男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性胸部损伤患者2例,闭合性胸部损伤患者19例。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定位准确,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手术过程中无死亡发生,手术时间为45~200min(平均65min),术后留院时间为5~18d(平均9d)。结论VATS对胸部损伤具有易于诊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2007年03期 No.12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