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明彦;陈昊;张樱;刘承忠;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蛋白在胃癌、癌前病变、淋巴结转移灶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甘肃省河西地区90例胃癌,及其80例增生性病变,22例正常胃黏膜上皮和29例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正常胃黏膜上皮、增生病变及原位癌中均未发现有COX-2的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是46%,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率是72%,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是90%。在鳞状细胞浸润癌中COX-2呈低表达(14%),在浸润性腺癌中高表达(78%)。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似。结论 COX-2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其表达具有组织选择性。
2010年03期 v.36;No.13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丽;张文芳;鲁建华;张书;张金红;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_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机制中的表达规律,探讨二者在RIR损伤机制中有无相关性。方法运用提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大鼠RIR模型,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术后6、12、24、48、72 h,7d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平均光密度分析和Pearson法观察二者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结果 AQP_4在RIR损伤6 h后出现表达上调,24 h后达高峰,除7 d组外,其余实验组AQP_4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表达在RIR损伤后12 h开始增加,48 h达高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QP_4和VEGF在12~72 h呈正相关,且24、48 h的相关性更佳。结论 AQP_4和VEGF在RIR损伤中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影响视网膜的水代谢。
2010年03期 v.36;No.13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远晖;李一平;李安强;李渊;詹渭鹏;乔成钢;
目的探讨槲皮素体外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0、30、60、100μmol/L槲皮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30、60、100μmol/L槲皮素可显著地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P<0.01),诱导细胞发生凋亡(P<0.01),并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槲皮素作用48 h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显示bcl-2蛋白表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槲皮素体外通过引起人肝癌SMMC-7721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调和bax蛋白表达上调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抑制细胞生长,槲皮素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肝癌药物。
2010年03期 v.36;No.133 9-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慧芳;刘琳;张煦;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对1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肝组织活检进行常规光镜和电镜制样、切片并观察。结果光镜下胆管增生、扩张,胆汁淤积,胆栓形成;电镜下毛细胆管扩张,肝细胞内胆汁沉积,部分肝细胞凋亡,细胞核固缩或碎裂,线粒体改变明显。结论内毒素的增高可能是梗阻性黄疸引起肝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2010年03期 v.36;No.13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王荣珍;梁昭红;刘天喜;苏军霞;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及长期门诊治疗的ESRD患者62例,分为血液透析组、保守治疗组,二组又各自分为左-卡尼汀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另设15例体检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左-卡尼汀组给予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g,3次/周,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分别于入选初、3、6月后测定微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血液透析组、保守治疗组患者hs-CRP、IL-6和MD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GSH-Px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GSH-Px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P<0.05);左-卡尼汀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hs-CRP、IL-6和MDA水平降低,GSH-Px水平升高(P<0.05)。结论 ESRD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增强,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
2010年03期 v.36;No.133 29-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桂香;赵达;张庆原;王成;张启科;杜宗哲;刘小军;
目的探讨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立体定向同期放、化疗与手术后化疗生存期的差异。方法 98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同期放、化疗组(A组)42例应用立体定向全身伽玛刀放疗同期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手术后化疗组(B组)56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3~4周开始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结果 A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6.19%、45.24%、23.81%,中位生存期23.4月;B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14%、51.79%、37.50%,中位生存期29.5月。两组比较B组生存率优于A组,但1、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中位生存期延长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立体定向同期放、化疗比较,对ⅢA期NSCL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2010年03期 v.36;No.133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永琦;李玉民;李汛;冷玉芳;徐成明;吕兴华;刘亚涛;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引起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肝脏移植手术患者53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抽取血标本进行血肌酐及尿素氮的测定,并根据Rimola等的诊断标准分为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组和非肾功能衰竭组。记录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用量及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是否发生肝缺血再灌注后综合征,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中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内共有1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以及低血压事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无肝期时间长(≥60 min)是术后早期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中无肝期时间≥60 min是术后早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无肝期、减少术中出血、增加组织灌注压有利于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
2010年03期 v.36;No.13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洁;朱德增;
目的探讨运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判断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是否适合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不能切除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的资料,从MELD评分、临床生化指标、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病因等方面研究影响患者TACE术后生存的因素。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TNM分期等19项因素与患者生存相关;MELD评分<10分与≥10分患者间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TNM分期、血清前白蛋白和中药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其中仅中药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MELD评分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是否适合行TACE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患者的MELD评分≥10分时,行TACE治疗需谨慎。
2010年03期 v.36;No.13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硕雄;过伟;宋志高;刘林汉;胡毅平;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3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麻醉分级Ⅰ~Ⅲ级,年龄31~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和硝普钠降压组。颅骨钻孔前开始进行控制性降压,对照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为0.1μg/(kg·min),不进行控制性降压;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每2 min增加0.1μg/(kg·min);硝普钠组静脉输注硝普钠0.5μg/(kg·min),然后每2 min增加1μg/(kg·min),直到降至目标血压。瑞芬太尼组和硝普钠组平均动脉压降至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的70%,但不低于50 mmHg。颅内动脉瘤夹闭5 min后停止降压,瑞芬太尼组输注速率恢复至降压前水平,硝普钠组停止输注硝普钠;关闭颅骨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术毕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记录控制性降压诱导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于麻醉诱导前、降压前即刻,降压达目标血压后5 min、降压达目标血压后30 min和停止降压后10 min时,记录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和动脉-颈静脉乳酸含量差。结果瑞芬太尼组控制性降压诱导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长于硝普钠组,但血压较硝普钠组稳定(P<0.05);与对照组比较,瑞芬太尼组脑氧摄取率和动脉-静脉乳酸含量差降低;硝普钠组脑氧摄取率和动脉-静脉乳酸含量差(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有利于维持脑氧代谢平衡。
2010年03期 v.36;No.13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少山;施文娟;
目的对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分析12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住院患者,其中64例行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组),58例行双介入栓塞术(介入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12月与治疗前血细胞及肝功能变化;两种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随访观察1年期间患者死亡率与再出血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均得以改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介入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手术组;术后随访观察1年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介入组再出血率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远期疗效优于双介入栓塞术。
2010年03期 v.36;No.133 50-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齐艳;李东燕;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清内脂素水平,分析血清内脂素与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的关系。比较不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不同性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内脂素的变化,了解内脂素与性别及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女性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男性,NIHSS评分越高,血清内脂素水平越高。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明显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空腹血糖分别是影响血清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性别、病情有关,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010年03期 v.36;No.13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苏娜;窦存瑞;刘晓玲;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探讨OPN水平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258例RA患者的血清,其中活动期192例,非活动期66例,3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并与RA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1);RA组OPN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1),与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878,P<0.01);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正相关(r=0.632,P<0.01);与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P<0.05);与关节肿胀数无相关性(r=0.205,P>0.05)。结论 OPN参与RA发病,和风湿活动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RA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2010年03期 v.36;No.13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海珍;成娟;刘蓓;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31例AML患者采用CAG方案化疗,并用G显带常规技术对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按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分成预后良好、中等和差3组,预后中等组完全缓解率高,良好组与差组完全缓解率接近。结论 CAG方案治疗AML疗效肯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AG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2010年03期 v.36;No.13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祁晶;余占海;马昕;周珺;王利军;王小红;
目的测定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GCF)量和GCF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探讨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GCF量及GCF中CRP的含量,同时检测临床指标并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实验组GCF量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呈正相关(P<0.01)。实验组GCF中CRP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RP含量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呈正相关(P<0.01),与龈沟出血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GCF中可检出CRP,变化趋势与牙周临床指标结果一致。
2010年03期 v.36;No.13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建勋;鲁虹霞;毛俊杰;颉克蓉;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93例AVM患者中同时行3D CE-MRA、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MRA)检查的38例AVM患者,比较3D CE-MRA和3D TOF-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和流出静脉支数间的优劣。结果 3D TOF-MRA和3D CE-MRA共显示了84例AVM的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3D CE-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与流出静脉支数上优于3D TOF-MRA(P<0.01)。结论 3D 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2010年03期 v.36;No.133 67-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晓娟;朱宗耀;李武;谢静;韩炜;张居杰;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剥离的内膜、剥离的范围及血流改变,并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分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临床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0年03期 v.36;No.13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安;张皓;李颖勤;房斌;杜富会;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肺功能技术研究吸烟与非吸烟者的肺功能状态。方法 84名40~60岁无症状受试者(吸烟和非吸烟者)行CT检查,分别于最大吸气末、最大呼气末扫描全肺,用Pulmo肺定量软件对选定三个平面分别测定-950~-900 Hu与-1 000~-950 Hu的肺像素指数-900像数指数和平均肺密度,对吸烟组和非吸烟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呼气相PI_(-900)和平均肺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易引起上肺的肺气肿,呼气相CT肺功能检查可较准确地发现和显示肺的功能状态。
2010年03期 v.36;No.133 74-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芮兴无;马小花;王文辉;
目的探讨对多支血管参与供血的咯血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意义。方法急性咯血病例44例,在完成支气管动脉造影后,逐一对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等体循环动脉进行造影检查,发现18例有2支以上血管参与供血,对异常血管用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微粒栓塞。结果 18例中共有56支血管参与供血,其中支气管动脉27支、肋间动脉24支、胸廓内动脉3支、左膈下动脉1支、甲状颈干1支。16例经一次栓塞治疗后即刻止血,2例1周内再次出血,经再次栓塞后成功止血。结论在肺咯血栓塞治疗中,重视寻找支气管动脉之外的其他参与供血的体循环动脉,对提高止血成功率、减少复发有重要意义,同时栓塞多支体循环动脉是安全的。
2010年03期 v.36;No.133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朱世军;蔡宏懿;李士光;李前;安忠;张伟;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患者43例共48个椎体,其中椎体转移性肿瘤38例40个椎体,椎体血管瘤4例4个椎体及骨髓瘤2例4个椎体,随访观察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8个椎体在CT引导下一次穿刺成功,胸椎平均注射骨水泥3.5 mL,腰椎4.5 mL,术后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8.4%,完全缓解率为27.9%,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视觉模拟评分(2.6±1.4)较术前(7.4±1.3)有显著改善(P<0.01)。骨水泥外溢发生率为25%,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10年03期 v.36;No.13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