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勋;苑永辉;钟红珊;徐克;
目的探讨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对小鼠下肢缺血模型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0.1%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及2HP-β-CD组,每组5只。建立小鼠下肢缺血模型。于术前及术后第1、3、5、7、10、14、21天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血流恢复情况;于术后第21天处死动物取腓肠肌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价;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Akt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2HP-β-CD组血流恢复情况优于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2HP-β-CD组缺血肌肉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2HP-β-CD组缺血肌肉组织Akt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高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HP-β-CD可能是通过诱导Akt磷酸化促进小鼠下肢缺血模型的血管新生及血流恢复。
2015年02期 v.41;No.152 20-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颜建胜;张光茹;孙巧;王瑞新;裴海霞;曾龙;王学习;
目的观察针刺"醒脑开窍法"主穴内关、水沟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和作用的时效性。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急性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模型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针刺组针刺"醒脑开窍法"主穴内关、水沟,其他各组不针刺。观察针刺1、3、5、7 d的效应。用总死亡率和早期死亡率、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脑微循环灌注量、脑梗死体积评价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析因方差分析针刺因素与时间因素的效应。结果针刺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总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刺组的早期死亡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微循环灌注量和脑梗死体积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因素和时间因素的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针刺3~5 d之间针刺因素的效应最明显;针刺因素与时间因素对微循环灌注量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内关、水沟穴减轻和修复急性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在损伤后3~5 d最明显,这种作用有显著时效性。
2015年02期 v.41;No.152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德科;吴红梅;马强;王彪猛;董亮;苟于强;陈嘉屿;
目的研究生白术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推进率及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m RNA的影响,探讨急进高原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生白术防治的有效性。方法利用低压氧舱建立不同海拔高度的急进高原模型。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兰州海拔,1 430 m)、海拔3 500 m及海拔5 000 m模型组、马来酸曲美布丁组、生白术组。造模72 h后各组大鼠给予2 m L墨汁灌胃,30 min后处死,测量每只大鼠小肠推进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窦组织C-kit m RNA和SCF m 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 500 m模型组C-kit m RNA、SCF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5 000 m模型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SCF m RNA表达下降(P<0.05);3 500 m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大鼠C-kit m RNA表达升高(P<0.05);5 000 m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大鼠C-kit m RNA、SCF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3 500 m生白术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5 000 m生白术组C-kit m RNA的表达和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SCF m RNA表达上升(P<0.05)。结论急进高原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与C-kit及SCF m RNA表达变化有关,生白术可纠正急进高原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2015年02期 v.41;No.15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世雄;赵丽;严祥;周芸;王晶;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浆、胃窦平滑肌中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胃肠排空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通过高糖高脂饮食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用葡萄糖酚红溶液灌胃30 min后处死大鼠,取胃和小肠近、中、远各段留取内容物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胃肠各段酚红残留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 BNP)的浓度;免疫组化检测胃窦平滑肌内BNP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胃和近段小肠内酚红残留率均多于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P<0.05),而中段和远段小肠酚红残留率均少于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P<0.05);12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血浆NT-pro BNP的浓度较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显著升高(P<0.05);胃窦平滑肌层中BN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糖尿病大鼠血浆NT-pro BNP浓度与胃内、近段小肠内酚红残留率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液体胃肠排空减慢可能与血浆NT-pro BNP浓度增加有关。
2015年02期 v.41;No.15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薇;史平;张煦;晏红;董驰;李晓鸣;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IF)与突变型p53(mp53)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胃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及胃镜活检标本125例,其中2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4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标本,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标本,40例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的AIF及m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AIF在正常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及绝大多数胃癌细胞胞质中表达,在少数胃癌细胞胞核中表达;mp53均在细胞核内表达。AIF与mp53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AIF和mp53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结论 AIF和mp53异常表达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AIF蛋白表达量升高和p53基因发生突变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均是早期事件。AIF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执行氧化还原酶和细胞凋亡的双重功能,对其分子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2期 v.41;No.15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丽婷;张娟红;孙爱军;王荣;谢华;张汝学;张强;黄小玉;贾正平;
目的建立简单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氯丙嗪制剂中氯丙嗪的含量。方法样品以乙醇提取、微孔滤膜滤过、离心后,通过电喷雾离子化(ESI),采用多反应检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检测离子为质荷比319.0→85.8。采用Shim-pack XR-ODS(3.0 mm×75 mm,2.0μm)柱分离,以乙腈—水—甲酸(90∶10∶0.02,V/V/V)为流动相,流速为0.40 m L/min,在3 min内完成氯丙嗪定量分析。结果线性范围为1~256 ng/m L,最低检测限为1 ng/m L;日内、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1.34%、1.89%。结论本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可作为氯丙嗪制剂中氯丙嗪质量控制方法。
2015年02期 v.41;No.152 46-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党中峰;党雅梅;陈城;蔡伟;郭应芳;杨华;那光伟;何科基;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肝细胞癌Hep G2细胞作用后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大黄素(0、10、50、100μmol/L)处理Hep G2细胞48 h,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大黄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对Hep G2细胞的凋亡率,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及caspase-12活化断裂后产生的活性片段的表达。结果大黄素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大黄素处理Hep G2细胞后,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GRP78的表达明显增高;内质网相关凋亡分子CHOP和caspase-12的含量也显著增高,caspase-12活性增强。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诱导Hep G2细胞凋亡。
2015年02期 v.41;No.152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莉娟;张连生;柴晔;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陈红鹰;郝正栋;李亮亮;白俊;
目的应用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泼尼松(TCP方案)治疗中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观察临床疗效,并探讨TCP方案对Th17、Th22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2例中低危MDS患者分为2组,A组(35例)接受TCP方案,B组(27例)单用环孢素A,评估TCP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治疗前后Th17、Th22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因子IL-17、IL-22、IFN-γ、IL-10。结果 A组有效23例(65.71%),高于B组(4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的23例和B组的13例进行了Th17和Th22细胞表达水平观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Th17和Th22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h17细胞在治疗后均减低(P<0.05),A组Th22细胞在治疗后减低(P<0.05),B组Th22细胞在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L-17、IL-2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7、IL-22水平也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A组IL-10水平在治疗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3、4级血液学毒性。A组9例和B组4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所有肝、肾功能异常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TCP方案是治疗MDS的有效组合方案,联合检测Th17和Th22将有助于指导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2015年02期 v.41;No.15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朱蓉;朱惠;贾雪芹;刘媛媛;沈海丽;
目的通过测定及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的血脂水平,探讨RA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及炎症对血脂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干预RA患者血脂紊乱及心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各50例。测定各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l)、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抗体(ACCP),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应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定患者的疾病活动性。结果活动期RA与非活动期相比,Lpa、AIP高于非活动期,Apo-Al低于非活动期(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期RA患者ESR、CRP、DAS28分别与Lpa及AIP呈正相关,ACCP与AIP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RA与心血管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CCP具有预测心血管风险的意义。
2015年02期 v.41;No.15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静玉;高莉;赵楠;汤旭磊;
目的了解兰州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天庆嘉园社区24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情况,分析影响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243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总分为6.2±2.9分,认知水平差的糖尿病患者占66.7%。随着文化程度升高,认知水平量化评分、认知率升高(均为P<0.01)。职员、退休人员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和认知率均高于工人、农民(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定期复查(比值比=1.427,95%可信区间为1.043~1.953,P=0.0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值比=4.035,95%可信区间为1.454~11.202,P=0.007)有助于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结论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低,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糖尿病的预防控制中,必须改进健康教育模式,满足患者及家属对于糖尿病知识的需求,期望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2015年02期 v.41;No.152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马玉清;俞永江;冷玉芳;牛居辉;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A组)、单纯喉罩全麻组(B组)和单纯气管插管全麻组(C组),分别观察所有患者诱导前(T0)、喉罩(或气管插管)置入即刻(T1)、手术30 min(T2)、喉罩(或插管)拔除即刻(T3)、喉罩(或插管)拔除20 min(T4)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记录各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和术后咽喉痛的发生例数;喉罩(或插管)拔除20 min进行警觉与镇静评分、术后3、5 h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 A、B组血流动力学稳定,围术期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剧烈,A、B组分别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苏醒时间短于C组(P<0.05),苏醒期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和术后咽喉痛的发生例数少于C组(P<0.05);喉罩(或插管)拔除20 min警觉与镇静评分低于C组(P<0.05),A组术后3、5 h疼痛评分低于B、C组(P<0.05);A、B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少于C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和单纯喉罩全麻都能很好的满足甲状腺手术的麻醉要求,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善,麻醉效果佳;苏醒快,苏醒期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术后咽喉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少,只是联合组有持久稳定的术后镇痛作用,这两种麻醉方法均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
2015年02期 v.41;No.152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