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论著

  • DOCK10基因在肝癌中的突变和表达分析及对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张文君;杨红;胡涛涛;韩泽广;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探讨胞质分裂贡献者(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谱系分析对DOCK基因家族在7个进化关系上递进的物种定义和分类;挖掘肿瘤基因组公共数据库中DOCK基因家族在肝癌及其他癌症中的突变和表达数据;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蛋白印记技术检测DOCK10在16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癌亚型)组织样本及其癌旁组织和5株胆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RNA干扰将DOCK10低表达后观察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对7个物种的进化分析显示,人类DOCK家族的11个成员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突变谱和表达谱分析显示,DOCK2和DOCK10基因在肝癌中存在较高频率的突变或较低的表达量,其中DOCK10在胆管细胞癌中突变频率较高(9%);定量和半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癌旁组织相比,DOCK10基因在16个胆管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量明显下降;同时,低表达DOCK10后,肝内胆管癌细胞系RBE、Hucct1和Hccc9810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DOCK10基因可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抑癌基因,而DOCK10低表达或基因突变会促进肝内胆管细胞癌发展。

    2018年04期 v.44;No.17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ΔNp63α转录激活SOD2以及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赵志强;曾朋;罗洪;肖智雄;张渝君;王阳;

    目的研究p53家族成员ΔNp63α转录激活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在细胞凋亡中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人永生化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过表达ΔNp63α,检测SO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在悬浮条件下检测过表达ΔNp63α的MCF-10A细胞中SOD2、活性氧小分子(ROS)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人永生化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过表达ΔNp63α后可以转录激活SOD2;ΔNp63α通过转录激活SOD2来清除ROS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结论ΔNp63α通过转录激活SOD2并抑制细胞凋亡,提示这可能是其参与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2018年04期 v.44;No.172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30a在后发性白内障中对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机制

    马君择;柏凌;刘子瑶;范雅稚;权彦龙;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30a在后发性白内障(PCO)中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3例PCO晶状体上皮组织和18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组织中的miR-30a和EMT标志物E-cadherin、Fibronectin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iR-30a与EMT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检测过表达miR-30a后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AR01/04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对EMT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利用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30a的靶基因,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行靶基因和结合序列验证。在PCO和正常晶状体上皮原代细胞中过表达miR-30a后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miR-30a和E-cadherin在PCO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呈低表达水平,而Fibronectin呈高表达水平。miR-30a与E-cadheri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4,P <0.001),而miR-30a与Fibronecti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57,P <0.001)。过表达miR-30a后能够降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AR01/04的增殖和侵袭活力、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Fibronectin、Cox-2和Slug的表达。报告基因分析显示miR-30a能够通过结合到Slug基因的3'-UTR序列而下调Slug的表达。在PCO和正常晶状体上皮原代细胞中过表达miR-30a能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Fibronectin、Slug和Cox-2的表达。结论 miR-30a通过调控Slug的表达来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EMT发生而减弱增殖和侵袭。

    2018年04期 v.44;No.172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SESN2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人群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分析

    刘红芳;张学红;王静;谢小冬;

    目的在国内外首次探讨SESN2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人群先天性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先天性心脏病隔膜类缺损病例543例,健康对照537例。选取SESN2基因rs580800、rs543240 2个SNP位点进行关联研究,采用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利用SPSS 17.0χ2检验进行差异性检测。结果 2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统计分析发现SESN2基因2个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对照之间的分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 0.05)。疾病类型分层比较亦未见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未发现SESN2基因rs580800、rs543240位点多态性与西北地区人群先天性心脏病隔膜类缺损具有明显相关性。

    2018年04期 v.44;No.17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胆囊切除术对小鼠肝细胞膜转运体胆盐输出泵的影响

    王沛;杨玉全;张辉;

    目的考察胆囊切除对小鼠肝细胞膜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sep)表达及肝脏组织和血清中各胆酸盐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胆囊切除小鼠模型,于术后第1、3、6周眼球采血、采集肝脏;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肝脏和血清中各胆酸盐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RT-qPCR技术检测肝细胞膜转运体Bsep的变化。结果胆囊切除小鼠术后体重等生命体征较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术后3周,其肝细胞膜转运体Bsep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且肝脏中次级胆酸盐β-MCA、TCDCA、TDCA、TUDCA、THDCA质量分数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血清中次级胆酸盐β-MCA、CA、TCA、TCDCA、UDCA质量分数较假手术组均显著降低。结论胆囊切除可使小鼠肝脏中介导胆酸盐外排的转运体Bsep的表达降低,且其胆酸盐含量及成分比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再发结石的形成有关。

    2018年04期 v.44;No.17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应用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董小荣;方德舟;张蓓;王映珍;马莉;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艾司洛尔组(ES组),每组24只;各组随机抽取6只观察7天生存情况,剩余18只又分为6、12、 24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Sham组采用盲肠探查术,CLP组、ES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左侧颈内静脉置管。Sham组、CLP组持续微量泵泵入生理盐水1 mL/h,共计6 h;ES组持续泵入艾司洛尔稀释液1 m L/h[15 mg/(kg·h)],共计6 h。亚组均于时间点处死大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肌钙蛋白T (cTnT)、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TLR-4)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LR4、NF-κΒ蛋白表达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1)术后6、12、24 h,CLP组、ES组血清TNF-α、cTnT及心肌组织TLR-4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 <0.05);与CLP组相比,ES组血清TNF-α、cTnT及心肌组织TLR-4水平,在术后各时间点明显降低(P <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术后6、12、24 h,CLP组、ES组TLR4、NF-κΒ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各时间点ES组TLR4、NF-κΒ蛋白表达均比CLP组明显降低(P <0.05)。(3) Sham组病理损伤最轻,CLP组病理损伤最重,ES组各时间点病理损伤均较CLP组明显减轻,较Sham组明显加重。(4)艾司洛尔能延长脓毒症大鼠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结论艾司洛尔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心肌损伤,延长脓毒症大鼠生存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TLR4、NF-κΒ的表达有关。

    2018年04期 v.44;No.172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MLH1、hMSH2、hMSH6在中青年散发性胃癌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陈鹏;汪文杰;李盖天;李洪涛;韩晓鹏;刘宏斌;

    目的探讨hMLH1、h MSH2、hMSH6在中青年散发性胃癌(SGC)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SGC术后石蜡标本14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青年SGC中hMLH1、hMSH2、hMSH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错配修复蛋白(MMR)阴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hMLH1、hMSH2、hMSH6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20.4%(30/147)、 7.5%(11/147)、 6.1%(9/147), MMR总阴性表达率为28.6%(42/147)。MMR阴性表达在p 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MR阴性表达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64.3%(27/42),低于MMR正常组80.9%(8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MR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SG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中青年SGC患者MMR阴性表达多见于Ⅲ期、低分化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MMR阴性表达组患者较MMR正常组患者预后差,hMLH1、hMSH2、hMSH6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2018年04期 v.44;No.172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质子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安全性和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葛劲松;王小虎;李祎;田金徽;张秋宁;杨燕;邵丽华;廖亦然;

    目的评价质子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7年6月,纳入质子放疗联合同步化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Meta Analyst Beta3.13及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接受质子放疗联合同步化疗食管癌2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级和3级以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5.4%、14.1%;2级和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2%、1.8%;2级和3级及以上放射性心脏疾病发生率分别为6.4%、1.6%;2级和3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22.3%、5.6%;2级和3级及以上疲劳发生率分别为24.2%、7.5%;2级和3级及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6.6%、19%;2级和3级及以上恶心和/或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2.2%、8%;3年总生存率、3年局控率、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完全缓解分别为60.4%、58.8%、49.6%、62.7%。结论质子放疗联合同步化疗食管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18年04期 v.44;No.172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尿毒清颗粒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

    卞志翔;朱士建;陈佩华;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联合非布司他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糖尿病肾病合并HUA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尿毒清组、联合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尿素、血肌酐、血尿酸、血白蛋白、随机尿白蛋白值的变化。结果尿毒清组血肌酐值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明显(P <0.05),联合治疗组血白蛋白值治疗后比治疗前上升明显,血肌酐、血尿酸及随机尿白蛋白值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明显(P <0.05)。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肌酐、血尿酸下降值比另2组更加明显(P <0.05)。治疗过程未发现与治疗药物尿毒清颗粒、非布司他片相关的明显副作用。结论尿毒清颗粒与非布司他片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合并HUA患者的肾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18年04期 v.44;No.17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明钼菊三合疗法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王雅东;李芳兰;马金瑞;律鹏;

    目的通过对明钼菊三合疗法治疗干眼症状与相关眼表指标的观察,旨在了解明钼菊三合疗法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就诊并完成复诊的干眼患者60例,随机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3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明钼菊三合疗法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L)及泪液分泌试验(SIT)和症状的变化。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36.67%(11/30),对照组为13.33%(4/30);好转率观察组为43.33%(13/30),对照组为26.67%(8/30);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0%(24/30),对照组为4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BUT、FL、SI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明钼菊三合疗法对干眼疗效确切、安全。

    2018年04期 v.44;No.17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与组织黏合剂的随机对照试验

    薛小军;孔丽青;聂凯;张文华;周松;

    目的比较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与组织黏合剂在甲状腺手术切口愈合中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0例实施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组织黏合剂黏合切口,B组使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皮内缝合切口。比较切口愈合等级;3个月时复诊,比较瘢痕类型、瘢痕宽度、色素沉着程度。结果 120例患者全部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10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87.5%;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等级沉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瘢痕类型、瘢痕宽度及色素沉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组织黏合剂相比,在甲状腺手术中使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进行皮内缝合,组织相容性好,术后瘢痕小,外表较美观。

    2018年04期 v.44;No.172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牙髓干细胞在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陈花英;陈旭义;刘洋;

    牙髓干细胞(DPSC)是由神经嵴衍生的一类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采用非侵入性的方法即可从新生儿或成年人的牙髓中分离获得,能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以及与视神经相关的损伤和疾病的治疗。DPSC对神经损伤治疗作用可能涉及多种通路,其中,旁分泌系统有重要作用。DPSC通过旁分泌系统分泌的多种营养因子可能是DPSC参与神经修复的主要机制。本文综述了有关DPSC在CNS损伤修复中作用的依据以及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在视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神经保护以及促进再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8年04期 v.44;No.172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袁月;杨媛;孙小燕;王丽蓉;张学红;

    目的探讨绝经对骨密度水平的干扰及其他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甘肃省40—55岁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为研究对象,使用超声波骨密度测量仪测量骨密度,以问卷形式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共纳入1 299例女性,骨质下降占53.58%,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16.17%;年龄增长、体质指数升高、多次生育、不喜运动、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腰臀比、妊娠次数、流产次数、月经量、母乳喂养时长与骨密度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骨质健康下降,应监测骨密度,尽早预防骨质疏松;骨密度测定对该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4期 v.44;No.172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单纯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研究

    高峰;徐明;宋枫;杨增强;吴伟强;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脱垂长度在4 cm以上的直肠脱垂患者采用单纯直肠前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未发生输尿管损伤、骶前静脉损伤、吻合口瘘、排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等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至7年,平均4年,均未出现肛门坠胀、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净感等症状。结结论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2018年04期 v.44;No.17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海桐皮汤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胡斌祥;郑健;

    <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为一种发生于下腰部的疾病,是在对腰腿痛疾患的诊治过程中被认识和发现的,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作用不断凸显。我们于2014年5月—2016年11月使用海桐皮汤熏洗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DLBP患者5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2018年04期 v.44;No.172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正>尊敬的作者:我们怀着对您从事科学研究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崇敬之情,诚邀您向本刊赐稿或推荐稿件。本刊开通了论文发表绿色通道,特约稿、优秀稿件快速处理(30日内有处理结果),即时发表(不超过90天),免收版面费、审稿费,稿酬优厚。《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2018年04期 v.44;No.172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