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谢湘琪;刘占举;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可以对宿主产生各种影响,维持肠道稳态,而菌群失调参与了许多肠道疾病的发生,如IBD。随着实验方法和组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肠道微生态影响IBD发病的确切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确定了更多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作为IBD的诊断和治疗靶点,并开发了新兴的治疗技术,为IBD的管理提供了新方案。本综述总结了当前IBD发生时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进展,阐明了它们对疾病进展的影响,强调了其作为诊断和治疗工具的潜力,并展望了IBD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创新治疗方法。
PCR-HRM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性技术建立与评价
蒲素贵;尚琪;许慧梅;马雪妮;贠建蔚;张德奎;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高分辨率熔解(PCR-HRM)曲线分析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的方法,并评估其对克拉霉素耐药表型的检测价值。方法 于2017年9月—2018年12月从甘肃省5家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采集245例胃黏膜组织样本。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下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成功获取116株临床分离株。采用E-试验检测菌株克拉霉素耐药表型;提取胃黏膜标本中幽门螺杆菌DNA,基于其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开展PCR-HRM。比较PCR-HRM与E-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表型的一致性,并随机选取部分菌株目标区域的DNA扩增片段测序,验证PCR-HRM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E-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60.34%。PCR-HRM分析正确鉴定了88.57%的耐药菌株和97.83%的敏感菌株,其检测克拉霉素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7.14%、97.83%和0.13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和83.33%。PCRHRM与E-试验检测结果呈高度一致性(Kappa=0.825,P<0.001)。DNA测序表明,PCR-HRM对克拉霉素耐药表型的鉴定结果与基因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PCR-HRM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经济的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表型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Hp感染及不同毒力抗体分型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表达差异研究
郭思琪;马秀珍;崔文婷;刘宁宁;麦平;目的 探讨不同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Hp不同毒力抗体分型的表达差异。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患者共209例,检测血清Hp分型,并对其Hp感染率和毒力分型与年龄、性别等因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A(VacA)、脲酶A(UreA)和脲酶B(UreB)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3.7%、37.8%、42.4%、67.0%;Hp阳性检出率为75.1%,各疾病组患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G与CAG、CSG与PU和CAG与PU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而年龄与性别与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Hp毒力Ⅰ、Ⅱ型检出率分别为:79.6%、20.4%,各上消化道疾病、年龄、性别与Hp毒力分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AG组,其余各组性别及年龄与Hp毒力分型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A与VacA、CagA与UreB、VacA与UreA、UreA与UreB抗体呈中度正相关(0.4≤|c|<0.6);CagA与UreA、VacA与UreB抗体相关性较弱;抗体表达在各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cA与UreB在CSG与PU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VacA抗体表达与性别相关,其余各组抗体表达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结论 兰州地区Hp感染菌株以Ⅰ型菌株为主,Hp CagA与VacA抗体可能协同导致胃肠道损伤,需要优先进行Hp根除治疗;CAG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是Hp感染的相关因素。
不同营养状态儿童营养素摄入与肠道微生物分布影响研究
张永花;石影;王金艳;王克玲;白桂林;高鹏;目的 探讨营养素摄入量和肠道微生物与儿童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24 h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调查法收集儿童饮食信息,进行膳食分析;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营养正常、营养不良、超重/肥胖儿童粪便中微生物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营养状态儿童肠道微生物差异,并进行营养素摄入相关分析。结结果 不同营养状态儿童碳水化合物、钠、维生素C、嘌呤摄入存在差异(P<0.05)。儿童体重与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铜、钠、维生素B1、烟酸、叶酸、碘、嘌呤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儿童身长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铜、锰、钠、维生素B1、烟酸、叶酸、碘、嘌呤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营养状况的儿童肠道微生物在物种相对丰度上存在差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s)在超重/肥胖组(34.16%和18.41%)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组(29.96%和2.54%)和营养不良组(21.36%和15.76%)(P<0.05)。而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s)在正常组(25.79%)的相对丰度高于超重/肥胖组(15.99%)和营养不良组(19.63%)(P<0.05)。结论 营养素摄入比例会影响儿童营养状况,需要关注儿童宏量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情况,必要时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合理喂养,保障儿童健康生长发育。
血清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抗体检测诊断肺结核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丹丹;李小平;祝秉东;李菲;目的 探讨血清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效能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12月在兰州市肺科医院确诊为肺结核病的18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LAM抗体检验结果分为结核抗体阳性组和结核抗体阴性组,采用χ2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 185例肺结核患者中LAM抗体阳性91例(49.19%),LAM抗体阴性94例(5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咳嗽症状、痰涂片阳性、复治结核和耐药结核的患者LAM抗体阳性检出率高,OR(95%CI)分别为2.640[1.003,6.947]、 3.119[1.463,6.647]、 3.079[1.233,7.687]、 10.729[1.199,96.036];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患者LAM抗体阳性检出率低,OR(95%CI)为0.235[0.078,0.707]。结论 LAM抗体检测对伴有咳嗽症状、痰涂片阳性、复治结核、耐药结核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敏感性较低,建议联合检测LAM抗原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提高诊断效能。
肌少症对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董艳;高彩艳;张树泽;张尚弟;赵斌;郭继武;郭凌云;杜潇利;毛杰;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前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及6-m步速,若同时满足男性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7.0 kg/m2女性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5.6 kg/m2男性握力<28 kg或女性握力<18 kg,6-m步速测量小于1 m/s,则诊断为肌少症。以术前存在肌少症的患者为病例组,以术前无肌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肌少症对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共计纳入患者182例,其中术前合并肌少症的患者66例(36.3%),非肌少症患者116例。与非肌少症患者相比,肌少症患者30 d再入院率更高(18.2%vs 7.8%,P=0.034),术后住院时间延长[(10.86±2.99) d vs(9.13±4.19) d,P=0.003],住院费用增加[(5.79±1.79)万vs(5.12±2.05)万,P=0.026],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高(42.4%vs 26.7%,P=0.03),肠梗阻(4.5%vs 0.9%,P=0.039)、肺部并发症(16.7%vs 6.9%,P=0.019)及低蛋白血症(28.8%vs 15.5%,P=0.032)发生率均更高,Logistic回归提示肌少症(P=0.045)、患者主观整体评估≥4分(P=0.017)、肺部合并症(P<0.001)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肌少症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合理营养治疗和适当锻炼,可预防和延缓肌少症的进展,可能成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儿童/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评估与干预指南
周丽;郑卿勇;徐晓红;儿童与青少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病程往往迁延且病情复杂,使其治疗与营养管理均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国内针对IBD的诊疗指南虽已存在,但多源于专家共识,尚缺乏一部专为儿童/青少年IBD患儿量身定制的、基于扎实循证医学证据的营养评估与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指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与《中国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修订指导原则(2022版)》的核心标准,组建指南证据工作组,针对5个预设的临床问题,系统地回顾并审慎评估现有文献证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证据的整体质量、临床专家的专业判断、患儿及其家庭的意愿与价值观等多维度考量,最终凝练出18条针对儿童/青少年IBD患者营养管理的推荐意见。这些建议细致地覆盖了营养风险因素的识别、临床营养状况的全面评估以及个体化补充治疗策略等关键环节。本指南可为各级医疗与保健机构中从事相关工作的临床医师、营养师及护理团队提供科学、实用的临床决策支持。
《远程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2025版)》计划书
马云涛;杨婧;李艳飞;李美萱;钦伦秀;李太原;朱甲明;樊林;梁寒;蔡辉;杨克虎;远程机器人手术整合了手术机器人系统和远程通信技术,使外科医生能够在与患者物理距离较远的地方进行手术操作。这种创新手术方式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下沉,并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已发表多项远程机器人手术的临床研究,然而由于其临床应用时间尚短,手术操作及技术亟待统一和规范。《远程机器人手术操作指南(2025版)》由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委会及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同发起,由GRADE中国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甘肃省医学指南行业技术中心以及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同时,该指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以及《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公告栏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21